在宏观经济格局中,金融服务堪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领域。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细分与深化发展,作为 “资金融通枢纽” 的助贷居间行业,唯有紧跟时代步伐、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才能精准捕捉高质量客户资源,进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的稳健发展 。
助贷行业整体规模持续扩张,有行业研究报告指出:2025年消费信贷市场余额预计达28万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45万亿元。
然而繁荣背后是获客成本的"失控式"增长,部分腰部平台单客户获取成本高达2500元,且ROI常为负数,陷入"广告越投越贵,利润越摊越薄"的恶性循环。
电销:人力密集型成本陷阱
电销团队曾是助贷机构的"获客主力",但如今已沦为"成本黑洞"。人力成本年均增长15%的背景下,单线索获取成本从2018年的160美元(约1120元人民币)飙升至2024年的667元,部分腰部机构甚至突破800元。更尴尬的是,人工筛选效率低下,100条线索中符合初步资质要求的寥寥数人,实际有效成本隐性翻倍。
地推:地域限制型资源瓶颈
地推模式受限于物理空间,难以形成规模化突破。一线城市场地租赁成本与人力薪酬叠加,而覆盖半径通常不超过3公里,且客户质量参差不齐,有研究报告指出通过地推等方式促成交易的客户逾期风险较线上渠道高出20%。
2025年10月1日,助贷新规9号将正式施行,标志着行业从"野蛮生长"正式进入"强监管、重质效"阶段。这场政策风暴正通过“利率红线”和“名单制管理”的双重约束,倒逼助贷机构彻底重构获客逻辑-从"广撒网式收割"转向"精准合规化运营"。
政策压力下,头部机构已率先完成获客模式转型。信也科技首席财务官许佳园就曾在公开资讯中明确表示,新规"有助于提升业务透明度"。
这种转向背后是清晰的逻辑链条:传统电销因数据合规问题风险陡增,地推模式受限于名单制下的区域范围限制,而信息流广告凭借投放流程透明、用户数据可追溯、平台监管机制完善等特点,成为同时满足名单制管理、信息披露和成本控制要求的"合规选择"。
当助贷行业站在监管重塑与技术变革的路口,信息流广告已不再是可选的营销工具,而是关乎生存的基础设施,在获客成本攀升、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大数据算法的今天,谁能迅速捕捉到共享大池里的客户资源,谁就能在助贷行业的下半场角逐中占据先机。
毕竟,助贷行业的下一个增长点,藏在每一条精准触达的信息流里。